2021中大寒招|高考之我见2.0
昨日开启了高考100天倒计时,今日有短暂的半日假期回到家中休整,在这里学长学姐为大家送上剩下六个科目的学习经验!当然,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不一样,在这仅作参考,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噢~
物理
@唐君如
写在前面
实行新高考政策,物理在高考中的地位更加重要。物理是什么?世间万物的运动道理,从宏观的物体,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光,电,磁。其中又包括事物和人的联系,是否功和产生还是消耗能量。我们研究物理,根本是要理解事物运动发光等一些物理现象的本质。有些概念难免晦涩难懂,因而我们讨论物理问题的开始,往往是对于经典问题的研究。
复习经验
笔者也经历过物理复习的痛点,不加思考的想要学好物理,多刷题,有一些题目错漏百出,对了答案就直接放下。这时候的复习结果是及其低下的。故唯有脚踏实地,学好一题,学好一类,方能有所获得。
问自己个问题:
物理考察的基础知识部分掌握好了吗?
选择题
基础的选择题考察的基本公式、物理学史;其他选择题和部分计算题考察的直线运动、曲线运动、牛顿力学、天体运动、功能关系、电磁场、电磁感应、电路、交流电;实验题中的电路实验、力学实验、动量实验;计算题中的动力学、电磁场、热力学等。一轮差不多结束的现在,师弟师妹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梳理,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,并据此进行有关的查漏补缺,找到同类型的题目,不必要执着于刷整卷。
实验题
实验题要紧扣实验目的,实验原理,选择器材,器材如何使用和读数(游标卡尺、螺旋测微器、秒表,多用电表、电流表、电压表等常用仪器的读数是不是真的会读了?),做好数据分析,特别是用图像法处理数据,图像一般直线(除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)。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,尤其要重视探究性实验的设计。
电学实验以测电阻为核心,总结有哪些测电阻的方法,替代法、半偏法是否熟悉?尤其伏安法测电阻,是电学能力的体现,抓住伏安法,贯穿测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,测金属的电阻率,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,电学实验基本上就融会贯通。对于力学实验,注意积累误差分析的原因和消除误差的方法,比如验证机械能守恒实验,需要注意的是打点计时器要稳定的固定在铁架台上,打点计时器平面与纸带限位孔调整在竖直方向,以减小摩擦阻力;应选用密度较大的重物,增大重力可使阻力的影响相对减小,减小体积,减小空气阻力。
计算题
一些压轴的选择和计算题一般使用情景分析,一旦分析错了,这道题基本就是做错了,因此师弟师妹平时做题时一定要动笔分析题目,一步一步循次渐进,发现复杂题目下运动的本质。再进行相对相应的物理运算,就变得简单起来。记住在计算题中,公式很重要,很重要,很重要!分析正确,公式体现分析结果,那么基本能拿大部分的分数,计算题主要给分点在公式。公式尽量写课本原装公式(敲黑板:得分要点)。另外,需要注意计算题是否需要考虑多种情况,分类思想用起来。
学习方法
物理学习也有思维要求,所以要培养思维好习惯:数形结合——解题必画图:受力分析图、运动过程图、等效电路图、画v-t图像;数理结合:用数学表达式表示物理规律……高中物理主要的两个观点:力的观点和能的观点。力的观点:平衡条件及利用动力学知识即牛顿运动定律;能的观点:动能定理功能关系能量守恒。
其次是心态,不畏难,也不逃避必须要有的思考和理解过程,不能有看一遍答案,抄一遍答案就是自己的东西的想法。脚踏实地的掌握好的题目,才能在最后的考场中发挥出来,依靠临时的记忆,终究走不远。我们不反对初始学习时的模仿,但是我们必须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把过程原因结果梳理清楚。
学习一类题目之后,一定要回过头来复习,提取总结这种题型的共性和特性,把这样的一类题做好分类整理(可以在笔记本上分类,也可以直接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区分记忆)。
上课好好听讲,老师上课讲过内容,一般是经典的,能够保障我们拿好基础分数的题型,尽可能在课堂上消化老师所讲的内容,课后认真对待课后作业,这是检验我们是否真正掌握的机会。课堂上不要想着课后随便学学就行,在适当的时候做好事情才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法。
总结
到了高三的后期,你会发现物理不再是最困难的问题,坚持一步一个脚印,相信你会找到物理的乐趣~
化学
@陈佳骏
学习方法
化学学科的本质是在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、结构、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。学好化学必须要牢牢掌握元素、物质的化学性质以及作用规律,这是你理解化学、解决化学的基础。所以在最后的数月时间里,不要盲目沉浸在题海中,适时回归到课本中,细细咀嚼课本所有的学科知识点,最细微的部分一定不要放过(例如碱金属元素原子半径和单质熔点的关系;卤族元素离子的氧化还原性)。
此外,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,化学试题的大部分都是以化学实验为出题模板的,为此必须在把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,理解化学实验的原理,牢记并能够反推实验的步骤。我觉得最好的状态是对于试题中的每一个实验,自己在心中都能回想起一个教材里的实验原型,能够把握住整个实验的逻辑脉络,对于试题实验中的每一道工序步骤甚至于奇技淫巧,能够一语道破背后的依据原理,做到心中有数。
笔记
如果你已经有了一个自己的化学笔记本,很好,应当坚持;但如果你以前没有做化学笔记的习惯(例如高三的我),现在这时候再去做笔记已经是入不敷出的行为,我觉得最好花钱买一本化学的知识手册之类的工具书,里面应当包含所有高中学过的化学知识以及适当的拓展,我买了一本叫《资源库》的,挺好用。怎么用好化学笔记呢?我认为做笔记不是拿来让你在抄抄写写的机械劳动中获得一种“我在好好学习”的心理安慰的,如果有这种形式主义心理的同学应当反思。笔记应当记下基本的化学方程式、自认为难以记忆的细枝末节和重要的错题难题,之后要反复地看笔记,在闲时看、在考前看、在整理错题的时候看。
做题
最后,作为原理科中一员,化学要考高分,呼唤做题者的理科思维。要培养理科思维,是要在习题考题中做出来的。平时多做题是起码的要求,不要畏难畏多,也不要自认清高,忘乎所以,无论基础好坏、水平优劣,你们都要放下架子,摆好身子,多做化学题,模拟题、真题、小测、母题,都要涉猎。做题是有讲究的,尽管2021高考不会以综合科形式考查,不需要用到理综思维,但做题要讲究一个定时定量。自己摸索以自身水平能在多少时间内搞定多少道题、哪一部分的题划分多少时间、是否需要额外时间留给检查,这些习惯都要在刷题中养成。
我要特别强调真题的重要性,如果你在高考最后冲刺阶段,仅有的时间你可能难有做新题的热情了,这时要回顾历年高考化学真题,把握经典母题。在我看来,每年全国卷化学都是有创新的,但都无不是课本知识的映射,要弄清楚题目与知识原理间的映射,它考了什么?为什么这样考?我现有知识水平能否做出这道题?如果不能,是我哪方面需要补强?这些年这么考,下一年呢?这样就形成了做题思维。高考化学题中,17年全国一卷13,18年全国一卷26,19年全国一卷13、26、28我都推荐你们做一做、反复品味。
生物
@王检
看书
学生物,最重要的就是背!!!最好买一本生物知识清单。除了背书,题目也是可以背的,当然,题目不需要背得太认真,把答案默读一两遍就可以了即使做选择题,也可以做完把选项的内容默读一下,默读5-10秒就可以了。还有,生物老师会整理出很多份的资料,我个人认为,保留一份最好的就够了,往往其他多余的、重复的资料只会扰乱你,把一份背好就够了。
做题
平时做题慢慢做就行了,生物应该是够时间做的。遇到横线超长的题目不要跳过,也不要在脑中想想就算了,强迫自己写下几行,虽然难且麻烦,但高考是与别人竞争,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才容易超越别人。还有,做题时结合背书,刻意背一下题目中的知识点。
最后
好好吃饭,不要熬夜,吃饱睡足记忆力也会好一些。祝学弟学妹们考试顺利!
政治、历史、地理
@黎福平
综述
在学习上,我送大家八个字:“博览群书,题海战术。”所谓博览群书,是希望大家能够既将书本知识牢牢掌握,又能知晓天下事,拥有更开阔的视野,这对写作和文科学科有着很大的帮助。题海战术想必大家都不陌生,但在选题方面希望大家谨慎,以做高考原题为主,不要过分纠结各地市的模拟题。关于题量问题,请大家结合自身实际,以学校发的辅导书为主,再针对自己的弱项有针对性购买相关辅导书。
地理
地理一定要好好背地图和答题模板,地图是地理的灵魂,要做到眼中有题,心中有图,区域定位、区域分析是最基本的地理素养。同学们最好达到看到题就能知道此地的位置、地理特征、人文特征的水平,以方便快速准确的解题。说实话地理选择题变数太大,要想保持一个较高的地理成绩,建议在大题多下功夫,多研究标准答案。因为各种类型的题答法大同小异,我们以前多用特征+解释类的答法(比如说某区域水运便利,仅仅写水运便利太单薄了。改成“临近海洋/河流,水运便利”逻辑会更加连贯)。
政治
政治学习那肯定是要多背,记住了大多数题都能迎刃而解。记清楚原理之后,也需记住各种各样的答题模板,常用的答题格式是“原理+材料分析”。在做大题时,需要有自己的逻辑思维,这个材料说了什么,属于哪个知识点的范畴,如何将知识点与材料结合,都是我们平常需要注意的。选择题还是建议多刷题,在原理完全记住的情况下,一般来说失分情况不会太严重。同时政治学习必须多关注时事热点,考题往往就是在这里面出,看到一些时事热点时要多思考如何用课本原理来解释这些现象。
历史
最后说说历史,历史这门学科我一直觉得是文科三科里最有趣的,学习中外数千年的政治史、经济史和思想史,了解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,就像看一本故事书一般。学习历史,我以为兴趣是很重要的因素,希望大家能培养对这门学科的热爱。平时一定要把课本多看几遍,历史不像其他学科,要求你一字不漏记下来,你记个大概写起来也能行云流水。但是历史讲究历史思维,你看到一件事件的时候,你要能从时代特征中挖掘出这件事背景/原因、影响/结果。要做到这种地步,无疑需要大家对各个时期的历史特征进行深刻的了解和解读。比如说题目中说到郡国并行制,我们先定位时期,这是在汉初设立的。然后再思考其背景,一是汉朝之前是秦朝,高祖刘邦考虑到了秦朝设立郡县,却二世而亡,所以高祖决定将儿子们分封到各地,一起加强汉朝的统治。二是汉初刘邦为了笼络人心,封了不少异性王,给刘氏留下了隐患,封刘性王就有防备他们的意思。根据这些历史,不难挖掘出其背景。要谈其影响时,可以联系后续的汉景帝时“七国之乱”以及汉武帝的“推恩令”的背景,便可知道郡国并行制的后世影响有哪些了。所以我建议大家多了解史实,是为了方便大家培养历史思维,进行历史分析。如果你连历史发生了什么都不知道,只能将这些背景、影响死记硬背,既难受,又不能感受到历史的乐趣。
文案:中大寒招云浮队队员
排版:练玮珊
审核:陈欣然